adverb相关论文
“到底”在现代汉语中有三个副词义项,但其最初用作动宾短语,释义为“到达底部”。为探究“到底”由短语语法化为副词的动因与机制......
语气副词"好道"产生于明代,它是由反问副词"好"与词尾"道"组合而成的。语气副词"早是"最早产生于元代,来源于时间副词"早是",是语境赋义的结......
采用基于语料库的"中介语对比分析法",分别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(CLEC)和由Mark Davies开发的BYU-BNC语料库为基础,利用WordSmit......
浙川方言中存在一些特殊副词,如“恁”“可”“都”“精”等。这些副词的功用各不相同,通过在具体语境中的对比.总结出它们之间一些细......
中古汉语里的“都”可表总括,还可加强否定语气。此外,“都”在否定词前还有一种特殊用法,即兼有双重语法意义:既加强否定语气,又表总括......
“旋”是战国晚期出现的副词,它由义为“旋转”的动词“旋”语法化而来;动词的次类变换、语用环境的变化是副词“旋”产生的主要因素......
此文从新的语言现象入手,结合实例探讨了“超级”作为副词的最新用法,并利用语法化的理论来解释一向被认为是广义形容词/区别词的“超......
副词"会"由动词演变而来,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受到"适"的影响。由"适"副词的所在格式扩展到"会"副词格式,以及动词"会"本身所在格式的扩展,是其......
副词是一类极其复杂的词,其主要的语法功能是修饰谓词性的词语,作状语。本文从《墨子》一文出发,探讨修饰名词的副词及其教学价值......
"再"不单单是副词,还可以是连词,它既可以单纯地修饰谓语作状语,或单纯地连接语言单位,也可同时起修饰和连接作用--充当关联词的角......
本文考察了中古新生副词“催”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语法化过程。副词“催”产生于晋代,唐代以降逐渐消亡。其语法化机制是认知转喻......
现代汉语中的副词“可”可以区分为语气副词“可1”和程度副词“可2”。从读音上看,轻读的是“可1”,重读的是“可2”,“可”轻读......
"都"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,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,却是观点不一。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,从语义......
通过语料的对比分析,对汉英中介语中英语副词的变异情况进行调查,研究发现:就高级英语学习者自身的发展而言,高频副词的使用数量和......
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,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《左传》和《国语》,全面......
'当'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'助动词—副词—连词'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。在其语法化过程中,句法、语义、语用等因素......
通过考察"特"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,结合语义学的相关理论,对副词"特"的用法及发展进行梳理,随着词汇复音化的过程,副词"特"也演变出相应......
“似乎”是一个在书面语中使用率较高的词语。“似乎”的语法意义有多种。它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,可以出现在VP、AP前,也可出现在句......
“依前”在古代汉语中可以作为时间副词,表示动作行为或状况持续不变,和原来一样,相当于“仍然”、“仍旧”。这种用法在中古时期已出......
现代汉语中出现了"有"的另类用法,即居于动词之前或简省其后动词单独成句,既不表领属也不表存在,此"有"或具有时态意义,或具有强调......
有关前置宾语后“是”的词性,古汉语领域一直存有争论。有人认为是“复指代词”;有人认为是“结构助词,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”。根据许......
《儿女英雄传》是《红楼梦》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,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。当时,副词“都”已具备表示范围和......
汉语史中对"会""先""比""竟"等的性质的判断多有失误。在和时间短语一起出现时,该类词容易被误判成介词。句法结构相似、语义相似、功能相......
本研究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关于日本“购岛”事件的话语为语料,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分析副词在主权话语中的评价功能。研究发现......
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ghax对顺接事件语义制约的类型,分析ghax在句子中的逻辑蕴涵关系,认为苗语的“ghax”不完全等同于......
“流水”在现代汉语中直接位于动词前面做状语(如“流水作业”和“流水生产”)的功能源于明清时期“流水”的副词功能,“流水”作副词......
“没有”是现代汉语里使用较频繁且普遍的一个词,而有关它的词性的界定也各有不同,有的词典把它看作副词,有的词典把它看作动词。从“......
非范畴化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演变机制。在汉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,"一把"、"一下"和"十分"等数量结构逐渐非范畴化为副词,并与数量结构......
《盐铁论》是西汉桓宽编撰的一部政论性著作,它的言语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口语的特点,因此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。该文就......
《玉娇梨》中副词“尚”的用法非常丰富,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。本文则分别从“尚”后面跟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方面来分析其在书中的......
"莫不皆在"是东汉的一篇镇墓文中的文句,是同义连用现象.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的修辞表达现象,从<诗经>、先秦诸子的著述,一......
时量副词因其语义和句法表现需要单独建类.其内部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分为若干小类,从而构建时量副词系统。时量副词的四种关系(时量副词......
汉语的词汇是按照单音词向复音词的方向发展的,这在语言学界已形成共识;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,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。但是,副......
《错立身》与《小孙屠》为南戏早期作品,从历时的角度看,其中的口语副词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,是副词发展的必然......
上古时期"竭力"是一个动宾短语,也是"竭力"副词化的萌芽时期。中古得到一定发展。唐代"竭力+VP"使用频率增多,句法位置固定,"竭力"发生重新......
现代汉语副词"渐"的虚化历程存在两个源头:表"渐进义"的渐1()与表"浸渍义"的渐2(渐)。二者在上古汉语中字体结构相同、音韵相近。字形上,前者......
中古汉语副词与引介处所、工具、受事、对象的短语连用时,其常规序位是副词居前,介词短语居后.又存在例外情况,表现在两个方面:其一......
副词“恰好”来源于状中短语“恰好”。在“恰好+VP”结构中“恰好”退居次要地位,因出现在状语位置而被重新分析为副词。“恰好”......
有学者指出,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献中,"是是"连用的后一"是"字不是系词而是副词。文章对此辨析讨论。结论:"是是"连用的后一"是"字可......
副词、介词是英语语法中的两大基本词类.Huddleston等2002年出版的《剑桥英语语法》(CaGEL)系统地阐述了介词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理论......
通过对汉代重要典籍《说苑》"其"字的穷尽性量化分析,认为"其"作为代词使用频率最高,其中人称代词为尤;主要作定语,功能是修饰名词......
本文分析了清末民初北京话作品中副词“所”的用法和意义,论证了北京话的“所”既不是范围副词,也不是程度副词,而是表示终极确认......
<马氏文通>将某些原属静字的字归属于"状字",这对后来学者对状态形容词的认识有启发作用;将某些记容、记处之读的作用归为"用如状......
本文讨论了“时刻”的语法化历程,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名词“时刻”和副词“时刻”在汉语史中产生的动因。在此基础上,指出“指称与......
在现代日语中“ダロウ”是表示可能性的句末表达形式,一般认为其可能性较高.本文主要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,对“ダロウ”所表示的可......